歷年活動資訊
首頁 > 關於校友會 > 校友會公告
發佈時間:2025-05-09 16:55:30 瀏覽數:11
【校友中醫師專欄】糖尿病──隔壁老王怎麼看(下)

  【前情提要】http://pr.sju.edu.tw/campusnews/alu/202504-2.html


  上期我們以宇宙超級無敵簡單的方式,說明了一下糖尿病。現在我們再來談談中醫的治療方向為何是以「症狀」為主呢?


  首先老王並不是反對健檢,可是太多人只把注意力放在健檢的數字結果,卻忽略平常身體一直給的訊號,也就是「症狀」。這個「症狀」才是重點啊,是身體跟您在說話,所以很多人只要去檢查,就一心一意只想著數字,卻很少會認真仔細聽聽身體在跟你「抗議」什麼。


  有沒有想過:所有以數字為結果的檢查方式有幾個需要商榷的問題:


  1、標準值怎麼界定?找了一群人檢查,得了一大堆數據後,來個統計研究後,設了一個標準。可是我們是有血有肉的人,不同血統,不同年齡,不同的生活地方,可能體內狀況就不同,以誰為準?比如血壓值。


  2、身體隨時在「穩定—不穩定」之間,盡全力保持動態平衡,因為還有外在環境變化、內心情緒起伏,生活工作壓力、飲食習慣⋯,有那麼多變數,那麼檢測要以哪次?幾次?為準?平均嗎?比如膽固醇、三酸甘油脂。


  3、以血糖為例,都只有測手指的血液樣本,卻沒測足趾的血液樣本?道理很簡單,通常血糖高者傷口都不容易癒合,尤其是腳。即便是血液採樣的小傷口,常常也要很久很久才能癒合,萬一潰爛⋯⋯,嗯,好處是下次採樣就不用再開新的傷口齁(事實上不可能在潰爛的傷口採血液樣本),壞處就是傷口非常容易感染潰爛!(無法想像,這樣明顯的症狀,大家都竟然都忽視)
 
  4、更何況每隔一段時間,標準值就會調整,那之前聽話的患者不就很「衰」?


  雖然現在多以血液檢查中的糖化血色素為指標,當然醫生都會說檢測結果的數值只是「參考」,可是當數字一出來,如果不是想像中的美麗,是不是心情就被綁架了?能冷靜嗎?還能說人話嗎?


  想到以前幾個在知名大醫院親身經歷的真實笑話。一個肝癌末期,腹水超嚴重的病人躺在醫生面前,醫生只有看手上的那疊紙說「肝功能指數都很正常啊,病人太緊張了啦,家屬也要放輕鬆啦!」於是開了幾種維他命及胃藥,就要病人回家休息(我很納悶:為什麼都沒有注意病人的氣色已經黃得要翻黑,還有那像是塞了一顆籃球的肚子ㄋㄟ)。當然,聽話的家屬把病人帶回去後,沒幾天就「真的回家」了。


  另一個則是一位阿嬤將血壓結果放到醫生桌上,醫生一看不得了,收縮壓來到兩百多ㄟ,立馬內線呼叫急診部趕快上來救人。然後呢,那位阿嬤就坐在那,很好奇看著所有的醫生護士「跑起來」,還問我他們怎麼會那麼緊張?(我心裡os:您完蛋了)果然降壓藥一打下去人就倒了,於是又急急忙忙把人救醒,才知道人家是「先天性高血壓」,而且又沒有「症狀」,吃喝拉撒都很正常。為什麼當時醫生不多問兩句呢?光是看阿嬤神清氣爽的坐在那看著醫生護士跑來跑去,不覺得這畫面有點那個、那個什麼嗎?


  我常舉一個例子—這像極了愛情。


  愛情是感覺吧,有沒有一種數字可以證明愛情「及格」呢?如果不能用數字表示愛情的及格,那麼可以說這愛情是迷信,有點都不科學(⋯⋯好像也對齁,可是總不能每次約會都要先驗荷爾蒙指數吧?)。另外像是夏天的20度跟冬天的20度,在感覺上是完全不一樣的。數字無法完全表達感受,但感受是真實存在,絕不能說這不科學。因為科學還包含現象學、邏輯學、哲學⋯,很多無法用數字表示的領域,不能排除在科學之外⋯⋯。


  身體的感覺卻是直觀,而且是第一手的。感覺不對了,會想找出原因,不過麻煩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「感覺」已經「不太對」了,直到不對的感覺持續放大變成「症狀」,才覺得需要「治療」(好像也蠻多人覺得無所謂);另外有些人則是驗出指數一點點不一樣,就內心崩潰了⋯⋯,實在不知從何安慰起,只能說網路資訊太豐富了。
 
  其實不管是什麼「病」,包含糖尿病在內,除了常規檢查外,我們更重視「症狀」的檢查。中醫針對「症狀」評估,自有一套標準及項目(就是常聽到的望聞問切—四診),簡單易懂⋯但不容易明白,所以才會有「望而知之謂之神,聞(包含聲音、味道)而知之謂之聖,問而知之謂之工,切而知之謂之巧」(切是指『觸診』,而大家熟知的把脈只是切診中的一項)。然後根據收集到的症狀進行「系統歸納」(中醫辨證系統),然後根據各人不同病況擬定專屬的治療計劃⋯⋯,說到這有沒有快暈倒的感覺?其實道理很簡單,就是「量身訂作」的「專屬治療」,這樣聽起來有沒有高大上多了。


相關連結:http://pr.sju.edu.tw/campusnews/alu/202505-1.html